辞赋研修班第十课
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8:10    点击次数:98

辞赋研修班第十课

骈 赋

主讲 绝谷画蝶

 

一、骈赋

1、什么是赋?

    赋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,盛行于汉魏六朝,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,通常用来写景叙事,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。也可以这样说,它诞生于《诗》、《骚》之后,律诗、戏曲、小说之前。    它外形似散文,内部又有诗的韵律,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,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。它讲求文采、韵律,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。其特点是“铺采摛文,体物写志”,侧重于写景,借景抒情。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,叫“短赋”。在南北朝时期,抒情小赋发展起来,赋的内容与形式都有了变化。

晋代文学家陆机在《文赋》里曾说:诗缘情而绮靡,赋体物而浏亮。也就是说,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,要写得华丽而细腻;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,要写得爽朗而流畅。     2、什么是骈赋

骈赋,又称“俳赋”。骈+赋,就是由骈对构成的赋体,即骈句构成的一种外形似散文,内部又有韵律的一种文体。六朝是骈赋的发端和衍化期,真正全面成熟,应该是在唐宋。六朝的骈赋,句式上多用四、六字句,隔句对也不如唐宋灵活多变,骈对之声律部分也是以四声细分相对为主,但用韵的方式与吟诵节奏基本成型。

“骈”即对偶的意思,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,两句成联,但句式灵活,多用虚词,行文流畅,词气通顺,音韵自然和谐,骈赋的体制特点是,通篇对联,技巧出新;炼词熔典,讲究一定声律;犹如对联串缀成文。但较之唐代律赋,则四六未严,平仄随意。

骈赋,顾名思义,就是以骈句为主要特色的赋体文章。骈赋,就是有韵的骈体文。

因为都具有【骈】之特点,用一句话可以概括骈赋的定义:"具骈文要点而又押韵者称骈赋。"有韵者为骈赋,属于「诗」类;无韵者为骈文,属于「文」类。

骈赋以行为流畅、擅用典故、文采华美、音韵和谐为佳品。骈句方面,不仅仅要看着字义的骈对,还要顾及音韵层面,句式又四、六字句衍生出三言至九言句不等,兼有少量散句。四言以上,多用虚词。凡是相骈之句都要押韵,散句随意。篇中过渡、转折或提示部分,借鉴于文言散文所用起承转合之词,后世称之为“发送语”,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骈句节奏。

3、骈赋与骈文的联系与区别

(1)二者的联系

骈文全篇以骈句为主,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;骈赋既体现了骈文的一般特点,全篇以骈句为主,又体现了赋文的基本特色。

(2)二者区别

骈文不押韵,而骈赋是押韵文章。也就是我前面说过的,骈文属于非韵文;而骈赋则属于韵文。

骈赋的句脚平仄,不要求通篇走马蹄(这里说的马蹄即是骈文的马蹄律)但是其句脚字则要求必须押韵。

“韵”是赋的组成要素之一,而且是极其重要的要素,无韵就不能称之为赋。如果没有韵,就只能是文。

从修辞方面看,骈文以对偶为主,骈赋以铺陈为主并且需要骈对。

从题目看,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,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,但骈文的标题不要带“赋”字,因为骈文不是赋。

从功用看,骈赋用于描写与抒情,骈文除此二者外,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等。所以说:骈赋和骈文的区别,是否押韵应该说是二者的最明显的区别。

 4、骈赋的分类

     骈赋按照表现内容或题材分,魏晋骈赋大致可分为三类:    1)咏物写志:曹植的《白鹤赋》以鸟喻人,通过对“遘(gòu)严灾而逢殃”遭遇的描写,表现作者遭受迫害的幽愤;他的《蝉赋》、《鹞yào雀赋》等则写出了一种特定环境中的忧谗畏讥的惶恐;应玚chàng的《闵骥赋》,以“良骥不遇”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愤;祢mí衡的《鹦鹉赋》,写鹦鹉的不幸即是暗喻自己的不幸。王粲的《槐树赋》表现出“鸟愿栖而投翼,人望庇而披衿”的渴望;还有如嵇康的《琴赋》,张华的《鹪鹩赋》(jiāoliáo),鲍照的《舞鹤赋》,谢惠连的《雪赋》,谢庄的《月赋》,庾信的《枯树赋》等。咏物赋特别的广泛,几乎没有什么不能入赋的,甚至连飞蛾、苍蝇、老鼠等都可以成为赋的对象。   2)即景抒情:魏晋士人的悲悯之情往往通过自然物的吟咏而表现出来,从山川和草木凋落中联想到人生无常。曹丕pī 和曹植都写过不少这样的辞赋,曹丕有《感物赋》、《秋霖赋》、《登城赋》等,曹植有《愁霖赋》、《节游赋》、《游观赋》等,还有如应玚的《愁霖赋》,王粲的《登楼赋》,谢灵运的《山居赋》,沈约的《郊居赋》,鲍照《芜城赋》,庾信的《哀江南赋》等。   3)思旧怀人:这类作品都是伤叹与哀悼亲人故旧的,如曹丕的《悼夭赋》,《感离赋》,曹植这方面的赋更多,如《离思赋》、《静思赋》、《释思赋》、《归思赋》、《幽思赋》、《闲居赋》、《闵志赋》等,还有《洛阳赋》、《洛神赋》,再有如向秀的《思旧赋》,陆机的《叹逝赋》、《悯思赋》、《大暮赋》、《感丘赋》等,江淹的《恨赋》和《别赋》,庾信《思旧铭》等等。   以上三种题材,无论哪一种骈赋,基本上都适合抒写惆怅、压抑或者凄苦心境的需要,都是以悲为美的美学追求,这些作品里总是回荡着一种哀怨低回的悲怆之音。可以这么说,悲悯是魏晋辞赋的共同主题,是主旋律,主色调,是这些辞赋的共同本色。

二、骈赋的用韵

     1、押韵     古文将“诗词(辞)歌赋”四种文学式样并列在一起,就是因为它们都是要用韵的缘故。“韵”是赋的组成要素之一,骈赋的句脚的押韵和诗歌的押韵一样,有其自身的规律。

赋的押韵非常灵活:一篇赋押多少韵,不像诗词那样有一定的位置和一定的数量的规定,或多或少,不拘不限;无定式,押平声韵的有,押仄声韵的有,平仄混押的也有。

注意:平仄混押,是指押一段平声韵,再押一段仄声韵。

骈赋在偶数句用韵,也就是说一般在句子划句号的地方要押韵。反之:就是画逗号、分号的地方一般不押韵。如谢庄的《月赋》,两两对偶,有五组四字句对,二组六字句对,而且前八句更是“四、四;四、四;六、六;六、六”的骈四俪六的句式;且“末”、“脱”二字同一韵,“濑”、“蔼”二字又一韵,“映”、“镜”、“净”三字也同韵,知其亦开始讲求押韵。

散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。骈文的散句是,可走马蹄也可不走马蹄。骈赋若尾字是虚字,在虚字前的那个字押韵;隔句四句,第四句尾字押韵,中间分号前那一句不押韵。

   注意,我们这里这里说的平仄混押,不是平一句、仄一句的安排押韵,而是段落之间的用韵习惯。赋的押韵,可以一韵到底,也可以中途换韵。下面我们以赋文加以详细分析。

篇一:曹丕·登台赋并序

建安十七年春,上游西园,登铜雀台,命余兄弟并作。词曰:

登高台以骋望,好灵雀之丽娴。飞阁崛其特起,层楼俨以承天。步逍遥以容与,聊游目于西山。溪谷纡以交错,草木郁其相连。风飘飘而吹衣,鸟飞鸣而过前。申踌躇以周览,临城隅之通川。

此篇依《词林正韵》第七部,一韵到底。

创作背景:建安十五年(公元210年),曹操在邺城(今河北临漳县西南)的西墙北部,以墙为基,筑铜雀台。台高十丈余,有屋百间。台新落成之际,曹操命诸子登台,使各自为赋。

创作鉴赏:曹丕此赋创作的时间建安十七年春,当是铜雀台落成之时。这是一篇歌咏铜雀台华美壮丽的小赋,笔法细腻清新,是咏物赋中的佳作。

篇二:曹丕·出妇赋

念在昔之恩好,似比翼之相亲。惟方今之疏绝,若惊风之吹尘。夫色衰而爱绝,信古今其有之。伤茕独之无恃,恨胤嗣之不滋。甘没身而同穴,终百年之常期。信无子而应出,自典礼之常度。悲谷风之不答,怨昔人之忽故。被入门之初服,出登车而就路。遵长途而南迈,马踌躇而回顾。野鸟翔而高飞,怆哀鸣而相慕。抚騑服而展节,即临沂之旧城。践麋鹿之曲蹊,听百鸟之群鸣。情怅恨而顾望,心郁结其不平。

此篇依《词林正韵》,用了四个韵部:亲、尘,第六部;转平韵之、滋、期,转仄韵第三部;度、故、路、顾、慕,转平韵第四部;城、鸣、平,第十一部。

创作背景:曹丕《代刘勋妻王氏杂诗》序说:“王宋者,平虏将军刘勋妻也,入门二十余年。后勋悦山阳司马氏女,以宋无子出之。还于道中作诗。”看来,曹丕不仅曾拟王宋之诗,而且还为她写了这篇赋,以表达深切的同情。

创作鉴赏:此赋在内容上并无多少惊人之处,但作者对王宋的不幸遭遇有发自真心的同情,而且借“马踌躇”写人徘徊,借野鸟哀鸣写人心之哀痛,故而也颇感人,很值得一读。

篇三:王勃《涧底寒松赋》

岁八月壬子1,旅游于蜀2。寻茅溪之涧3,深溪绝磴4。人迹罕到,爰有松焉5。冒霜停雪,苍然百丈6,虽崇柯峻颖7,不能逾其岸8。呜呼斯松!托非其所,出群之器,何以别乎?盖物有类而合情9,士因感而成兴。遂作赋曰:

惟松之植,于涧之幽。盘柯跨崄,沓柢凭流。寓天地兮何日?沾雨露兮几秋?见时华之屡变,知俗态之多浮。

故其磊落殊状,森梢峻节。紫叶吟风,苍条振雪。嗟英鉴之希遇,保贞容之未缺。攀翠崿è而神疲,指丹霄而望绝。已矣哉!

盖用轻则资众,器宏则施寡。信栋梁之已成,非榱桷之相假。徒志远而心屈,遂才高而位下。斯在物而有焉,余何为而悲者?   此篇除尾句是散句外,其中用了三韵吧!第一段押下平十一尤韵,第二段换入声九屑。第三段换上声韵,上声二十一马。除散句外,单数分句不押韵,双数分句押韵。各段落之间的韵部不是全平或者全仄,他们之间是有错落的。

创作背景:总章二年(669年)时作者二十岁,因戏为《檄英王鸡》文,被唐高宗李治下令废职,逐出沛王府。这年五月,作者南下入蜀。他在《入蜀纪行诗序》中说:“总章二年五月癸卯,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,遂出褒斜之隘道,抵岷峨之绝径,超玄壑,历翠阜,迨弥月而臻焉。”在蜀三年,作者先后游历过葛愤山、武担山、武都山等名山,创作了许多诗文,此赋即创作于这段时间。    作品鉴赏:

此赋由左思的《咏史·郁郁涧底松》变化而来。就标题而言,此赋有着明显的寄意。松不生于崇丘而生于涧底,材虽伟岸,然而不是生在合适的地方,“物殊类而合情”,名为咏物,实则说的是人间社会。

此赋一开始就点出此松生长幽涧,虬枝高耸,深根凭流。在淡淡两笔勾画了此松形象之后,忽然一笔宕开:“寓天地兮何日?沾雨露兮几秋?”问它在这儿多少时候了,为什么要在这儿,问得似乎幼稚,然而巧妙,顺势引起下文,写这松树嶔崎磊落,姿质特异,“紫叶吟风,苍条振雪”,疾风劲节,坚贞不屈,但由于没有明鉴之人而被埋没在幽谷中。“用轻资众”,“器宏施寡”,譬如千里马,空有远志,不能驰骋,也只好屈居轭下了。这和人的身具高才,位终不显,正是一个道理。

全赋讲求韵律,不事用典,词语不事雕琢,语言简洁,舒卷自如,音调铿锵,干净利落,直抒胸臆,假托涧底寒松“出群之器”、“托非其所”的遭遇,极尽自我矜恃、鸣其不平之能事,将自己怀才不遇、生不逢辰的满腔愤懑一以贯之,指斥“时革屡变”、“态俗多浮”,决心独“保贞容”,不与“榱桷”为伍,大发个人“志远心屈”、“才高位下”的牢骚,这是对社会的遏抑人才、用轻资众这种本末倒置现象的严厉批判。

由此可见,骈赋的押韵和诗歌的押韵一样,也有其自身的规律,总结如下:

➀都是偶数句用韵,又叫隔一句用韵。(隔句中的分句不算,一个隔句只能押韵一次) ➁韵字连用的情况,即奇数句押韵的情况也有。一般是在开篇或换韵的时候用。 ➂押仄韵时,合并使用韵部的情况比较多,但合用习惯不超过《词林正韵》。(现代作赋用韵问题,与近体诗用韵一样,用韵不外乎用平水韵,词林正韵,今韵三种,我们统一用《平水韵》和《词林正韵》,但两部韵书不能混押。) ➃押仄韵时,骈对上多以四声为用,可以在上、去、入三种声调中变化相对,不止于平仄相对;而押平韵时,就只能以仄声相对,这跟诗韵相同。  ➄在骈赋中,当句末是语气词时,往往是语气词的前一个字用韵。(如:又何必陶长沙博局之投,正当师袁彦道布帽之掷也”。——李清照《打马赋》)  ➅散句是否入韵,可押可不押。 ➆可以一韵到底,也可以换韵。 ➇忌重复使用韵字(字形相同和读音含义相异的除外)。

    2、换韵    对于一篇少则数百字,多则上千字的韵文来说,若通篇一韵,既不符合声气开合,抑扬顿挫的大原则,亦不能利用平仄不同的韵来调度文章气氛。所以从现存的古代赋作品来看,除一些短篇的小品赋外,大部分的赋作品皆是一赋数韵。所以说在骈赋创作中,文章篇幅较短的可以一韵到底。如果篇幅较长,则往往难以做到,这就需要换韵。而换韵的频度并无定制,有的押二三字而一换韵,有的多至押十数字而一换,多少不等。    换韵有四点要强调:

    ➀一般是段落换韵,也就是说一个段落换一个韵。    ➁可以是段落中换韵。有时是段落较长,或内容所需使你不得不换韵。

    ➂换韵时,一是不宜平声韵转平声韵,仄声韵转仄声韵,无论是用平声韵还是仄声韵,都尽量做到句脚字平仄相对。(古人用的是平上去入,不是平仄。)

    ➃段中有换韵的地方,换韵的句子前面一般要加提引词,换段同样如此。(注意:是一般)

    注意:避免重韵。这里所指的是同字同音者的重复。这个在律诗中也有讲究。故我们初学一般要尽量避免。    3、关于韵调的运用:

所谓韵调,就是用平声韵还是仄声韵。有人要问什么时候用平声韵,什么时候用仄声韵,这个问题不难,大家都知道:平声韵舒缓一些,仄声韵亢扬一些,前者适合用在写景铺述与引申段;而后者适用在感慨或轩昂一些的段落。当然,这个仅作参考,大家在写作时候可灵活掌握。

 三、创作骈赋需要正确使用赋句

    1、壮句:壮句的使用,通常要辅以引发、承接及过渡词语。因为壮句气紧促,若赋,则落韵密,宜在关窍处(即段落中),忌多。在辞赋中需要简短有力的说明或肯定时,常用壮句。但要注意,因为壮句是三个字,按骈赋、律赋隔一句用韵的原则,每六字即需要一个韵字,这显得落韵过密。适当用于需要表现紧张壮阔处甚好,若连用过多,则壮之有余而宽疏不足。因为赋诗需要高声朗读的文体,对朗诵气氛而言,需要句式上的配合方能尽得其妙。

在辞赋中也不能连续使用,宜用在段落中间,同时记得前面加提引词。(具体参考《滕王阁序》)

    2、紧句:可以两对(两骈)挨在一起,也不要多。紧句使用非常普遍,它在一篇骈律赋或骈文中,既可用于开篇发端,亦可以使用于任何段落,无定式。但是忌连用,否则会见呆板。但要注意:根据前人的作品总结,紧句不宜用在段尾。我们的同学总会在段尾也安排紧句。

3、长句:从以上的例句中,我们可以看到,长句通常在5-9字之间,这是唐宋文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而得来的经验。要强调的是,我们不提倡9个字以上的长句,其中的原因是句子太长失去灵动;韵字相隔太远,读起来韵味不足;一句之中,若长过于九字,也很难通读。这是符合汉语发音的特点以及大多数汉人的蕴气多寡来确定的。

若需要表达更深的意思而必须增加句子长度时,通常就会把句子变为隔句(即分句对或复句对,后面将做详细介绍)来写,在古人的赋文(文赋除外)中,八字长句用的也不多。当然,事无绝对,唐宋赋亦有“长句”超过9字而到10字或11字的,如元稹“苟顺夫人理之父子君臣,安知夫云物之赤黄苍黑”这样的长骈句,但这样的句子通常需要更多的虚词来调和“蕴气”,如这句的“夫”与“之”。

终究,这样长的骈句不是主流。到九字即止,是大多数赋家在使用“长句”时遵守的一个底线。所以此处不以“特殊”为准。我们做一个规定吧,我们这个班遵守长句的底线,长句最多是9个字。但是看到别人有超过的,不要说人家是错的。

长句的运用总结如下:

①长句:整篇里面的长句的字数要变化。如你写了一个七字的长句下一句就不要再是七字的了。长句最多两个字数相同的挨在一起。字数多的长句,就单独一个比较好,目的是使得文章有变化不呆板。

    ②长句常用于关键部分的前奏与铺垫。一般不在开篇使用。(注意:紧句用于开篇和段首最多,长句用于律赋的破题更多,任何事不是绝对的,但一定要记住壮句,隔句不宜用于开篇)

    ③长句通常是5-9字之间,这是唐宋人经过长期总结而形成的经验之谈。一句之中,若长过9字,则难通读,这符合汉语咏读的习惯。

    4、隔句

隔句包括轻隔、重隔、疏隔、密隔、平隔、杂隔。隔句对常是一篇骈赋律赋的重点,由于有诵读至分句停顿的特点,故极易调动文章气氛。加上字数多,容量大,无论是写景抒情皆可出文采。

轻隔:前四字,后六字。

重隔:前六字,后四字。与轻隔颠倒。

疏隔:前三字,后五至八字。

密隔:前五字至八字,后六字至九字。

平隔:四个分句字数相等。前后或四或五字至七字,这是遵循古人在赋文中平隔用法的频率而定的。

杂隔:前四字,后五、七、八字不限;或后四字,前五、七、八字不限。

写作时要注意一下几点:

    ①各种隔句最多两个挨在一起,千万别多,同时隔句的类型也要变化。

②隔句字数比较多,因此韵字相隔的比较远,所以一个隔句写完了就换一种句式吧,别紧接着又一个隔句了。

5、漫句

 漫句的使用,既可以引发感慨,亦可以执笔点睛。

    6、其他:

    标点符号的使用要正确,四字句以上都要加虚词,灵活运用我们学过的八个虚词:而、之、以、于、为、其、则、乎,不能一篇文章中虚词没有变化;提引词的运用要灵活,一是换韵的时候要加提引词;二是换段、换内容的时候要加提引词;三是壮句前要提引词。

概括地讲,骈文、骈赋、律赋的句法是一样的,早时候多是四六句、六四句、四四句、六六句。后来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加了五七句、三字句、隔句等等,使文章就不显得那么呆板。骈律赋的几种常用句式,既吸收了六朝四、六句的精华,又衍生出了壮、紧、长、隔、漫、提引等其他句式。

唐代出现了《赋谱》,里面规定了很多种句法的使用,“凡赋以隔为身体,紧为耳目,长为手足,发为唇舌,壮为粉黛,漫为冠履。苟手足护其身,唇舌叶其度;身体在中而肥健,耳目在上而清明;粉黛待其时而必施,冠履得其美而即用,则赋之神妙也。”    赋句创作中,凡句字少者居上(前),多者居下(后)。紧、长、隔以次相随。但长句有六、七字者,八、九字者,不要相连使用。如果非连用不可,也要考虑不同的字数的长句。赋的句式变换:壮、紧、长、隔,交替进行,读起来就轻松一点。凡赋句由壮、紧、长、隔、漫、提引等合织成,不可偏舍。

注意;  凡句字少者居上(前),不是段首可用壮句,而是指紧句和长句。

 

四、清魏谦升《二十四赋品》

清代大量赋话的出现将古代赋学批评推向了高峰,魏谦升仿司空图《诗品》而作的《二十四赋品》是清代赋话的代表之一,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。

《二十四赋品》体例统一,从多个方面较为系统全面地概括了赋学理论,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。魏谦升家世良好,家族主张于读书致仕,交友多为文人墨客,互相唱和赠答。

清代帝王对赋的推崇以及科举上的试赋制度使得赋学复兴,赋话随之兴起。魏谦升对赋的学习与评论也由此而来。《二十四诗品》在清代的广泛传播与接受使得清代学者对其多有阐发,大量出版与整理使得清代众多学者对《二十四诗品》进行续写和仿演,魏谦升感于学界有《诗品》《词品》《画品》,而独无《赋品》,遂创作了《二十四赋品》。

《二十四赋品》可追溯到的最早文本收录在《八千卷楼》,但资料多年未面世。现在大概只有八部与《诗品》和赋话相关的作品收录了《二十四赋品》全文。这些文本的内容与格式略有不同,经过文本梳理和对比,可以确定出版时间最早的《文品汇钞》收录本为最佳善本,这也是本文研究使用的底本。

学者们对《二十四赋品》的层次结构持不同的观点,其中以叶幼明、詹杭伦、何新文的观点为代表。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并再次思考研究,确认文章层次结构分为三层:第一品为第一层,论赋体源流;第二品至第十六品为第二层,论作赋之法;第十七品至第二十四品为第三层,论赋的艺术风格。按照结构进一部逐品分析,对其文本来源、内容、意思进行分析有利于深化文本研究,发展《二十四赋品》的赋学理论。

魏谦升《二十四赋品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论述体例上比清代其他赋话更加整齐,论述形式上更统一,论述内容上继承发展前代观点的同时填补了“赋品”的空白,丰富了清代赋论成果。其影响是为清代后期赋话提供一些参考借鉴的形式与内容,对当今赋学领域来说也是一大成就。

《二十四赋品》是清朝魏谦升仿照晚唐诗人司空图的《二十四诗品》创作的,是关于诗歌、辞赋创作的理论著作。《二十四赋品》对于诗赋的结构、声律、情韵、骈俪等方面逐一进行了阐述,涉及语言艺术风格,语法修辞等方面,对于诗歌、辞赋的创作和研究有指导作用。

作者简介:

魏谦升(?-1861),晚清时期学者。关于魏谦升有如下记载:魏谦升,字滋伯,仁和人。九岁能文,弱冠后雄长坛坫。尤工书,以廪贡生选仙居县训导,不就。家居西马塍,以著述自娱,垂五十年,有书三味斋稿。贼自湖州逼省城,家当其冲,或讽宜移居避之,不应。贼火其庐,乃挈妻子走灵隐山中。贼退,侨寓城中,啸歌不辍,自号无无居士。城再陷,谦升方老病,驱至万安桥下死,妻周氏同时殉节。周能书,世以鸥波夫妇拟之。    原文

《二十四赋品》魏谦升(著)

艳体庾徐,碎金雪玉,横空盘硬,气郁不舒。

未若短制,形容拟诸。俭意周匝,肤词扫除。

小可喻大,百无一疏。囊篇风月,就范何如?

【其一】源流

岷山导江,积石碓河。跨瀛涉汉,接轨沿波。

上追统系,原始诗歌。摛文铺采,于意云何。

昆仑万派,飞鸟不过。乘槎天汉,乃见星河。

【其二】结构

大杗细桷,必构众材。茅檐广厦,效伎呈菜。

匪徒目巧,亦恃心裁。前门万户,照烂崔嵬。

如五凤楼,如铜雀台。风雨不动,实实枚枚。

【其三】气体

气以举辞,辞达理见。水大物浮,其喻最善。

万窍调刁,噫风斯扇。时会递迁,江流日转。

崇尚不偏,骨采自炫。汉魏六朝,格乃屡迁。

【其四】声律

昆仑解谷,筩竹凤鸣。如珠好语,一一穿成。

规重矩迭,绳直衡平。范围不过,音响自清。

吭圆引鹤,簧脆调莺。摩空掷地,皆作金声。

【其五】符采

纷红骇绿,如春在花。石梁之瀑,赤城之霞。

楼台金碧,韦杜人家。五云七宝,天上繁华。

奇芬一吐,鲜侔晨葩。晖丽灼烁,是耶非耶?

【其六】情韵

缠绵结绪,缱绻萦丝。花光宜笑,水态含漪。

青衫掩泣,红豆相思。贻椒赠芍,送子河湄。

《闲情》十愿,丽句妍辞。文心绝世,横笛孤吹。

【其七】造端

兴酣落笔,超妙无论。百思不到,得句如神。

飞行绝迹,神马尻轮。日明五色,岁首三春。

奇情异采,穷力追新。曰有秘钥,先声夺人。

【其八】事类

吴淑百篇,博采旁搜。各分门户,派别源流。

此疆而界,瓜区竽筹。狐集千腋,鲭合五侯。

晋卿巨制,类对春秋。揆厥所元,昭明选楼。

【其九】应举

日华双阙,岧帝京。典前给札,笔辍不停。

金门拜献,鸣声和声。簪毫禁苑,待诏承明。

文章官样,歌咏太平。天颜有喜,云陛载赓。

【其十】程试

笔垂若露,思涌如潮。锵洋鸿丽,上掩诗骚。

局分八韵,烛限三条。银袍鹄立,茧纸龙雕。

南宫漏尽,风月难描。承平雅颂,如听萧韶。

【其十一】骈俪

 

新情古色,才美齐梁。物必有耦,妙合成章。

一歌绛树,韵迭声双。兰苕翡翠,菡萏鸳鸯。

花花自对,翼翼相当。属辞比事,摘艳熏香。

【其十二】散行

罗罗清疏,莽莽古道。时止时行,不拘绳尺。

长短皆宜,备此规格。岂必止齐,妃青俪白。

《好色》一篇,原本《国策》。后有作者,《秋声》、《赤壁》。

【其十三】比附

太师教诗,其三曰比。东管有言,侧附者理。

子贡方人,老彭窃似。松受茑缠,玉怜葭倚。

莫刺如涂,起义在彼。象其物宜,图穷见匕。

【其十四】讽喻

微辞宋玉,隐语淳于。 《甘泉》、《羽猎》,《上林》、《子虚》。

主文风刺,匪直匪愚。听者神耸,言者无罪。

转圜从谏,治迈唐虞。方内圆凿,岂能入乎?

【其十五】感兴

莺飞草长,物候惊新。 《登楼》王粲,翻悔依人。

怀归故国,出剑风尘。鲍照不作,谁画《芜城》?

江关萧瑟,庾信伤神。 《小园》、《枯树》,哀江南春。

【其十六】研炼

京都矩丽,一纪十年。笔札楮墨,藩溷着焉。

《海潮》卢作,星再周天。结响不滞,捶字乃坚。

为绕指柔,妙极自然。丹成剑跃,炉火无烟。

【其十七】雅瞻

秀色可餐,骨相非俗。言出荐绅,文成朱绿。

枢辖在兹,屏除繁缛。卓尔不群,浑金璞玉。

三叹遗音,奏之终曲。辞黜其浮,理取其足。

【其十八】浏亮

朗如行玉,清若流泉。疑义雾解,藻思芊绵。

聪明冰雪,呈露坤干。微辞奥旨,无弗弃捐。

体物一语,士衡薪传。光明白地,濯锦秦川。

【其十九】宏富

丽辞雅义,错彩镂金。阊阖迷蒙,经籍醉心。

选言有路,宝若球琳。斋宫肃肃,武库森森。

能读千首,博古通今。董醇贾茂,著作之林。

【其二十】丽则

若有人兮,劲装古服,文士之心,诗人之目。

绝世彼姝,贮宜金屋。富贵天姿,自然清淑。

妖歌曼舞,终嫌不肃。繁华损枝,贻诮雾榖。

【其二一】短峭

节短韵长,贵在逋峭。丝戛么弦,竹吹孤调。

余味曲包,片言居要。寥寥数行,天空独啸。

冗长无讥,冲虚入妙。着语不多,《颂》首《清庙》。

【其二二】纤密

横空盘硬,气郁不舒。未若短制,形容拟诸。

俭意周匝,肤词扫除。小可喻大,百无一疏。

囊篇风月,艳体庾徐。碎金雪玉,就范何如?

【其二三】飞动

短韵结言,倒泻词源。灵气往来,云烟吐吞。

负声有力。霜鹘高骞。之而鳞甲,变化松根。

风雨忽至,将朝玉门。心香一瓣,灵光独存。

【其二四】古奥

钩章棘句,刊落声华。未谐吟口,颇觉痰牙。

磊磊落落,整整斜斜。蛟龙得雨,倔强盘挈。

别成一体,盘诘无加。是为老境,卓然大家。

作者简介:

魏谦升,晚清时期学者,字滋伯,仁和人。九岁能文,弱冠后雄长坛坫。尤工书。以廪贡生选仙居县训导,不就。家居西马塍,以著述自娱,垂五十年,有书三味斋稿。贼自湖州逼省城,家当其冲,或讽宜移居避之,不应。贼火其庐,乃挈妻子走灵隐山中。贼退,侨寓城中,啸歌不辍,自号无无居士。城再陷,谦升方老病,驱至万安桥下死,妻周氏同时殉节。周能书,世以鸥波夫妇拟之。

五、选读几篇骈赋

篇一:枯树赋

庾信(北周)

殷仲文风流儒雅,海内知名。世异时移,出为东阳太守。常忽忽不乐,顾庭槐而叹曰:“此树婆娑,生意尽矣!”

至如白鹿贞松,青牛文梓。根柢盘魄,山崖表里。桂何事而销亡,桐何为而半死?昔之三河徙植,九畹移根。开花建始之殿,落实睢阳之园。声含嶰谷,曲抱《云门》。将雏集凤,比翼巢鸳。临风亭而唳鹤,对月峡而吟猿。乃有拳曲拥肿,盘坳反覆。熊彪顾盼,鱼龙起伏。节竖山连,文横水蹙。匠石惊视,公输眩目。雕镌始就,剞劂仍加。平鳞铲甲,落角摧牙。重重碎锦,片片真花。纷披草树,散乱烟霞。

若夫松子、古度、平仲、君迁,森梢百顷,槎枿千年。秦则大夫受职,汉则将军坐焉。莫不苔埋菌压,鸟剥虫穿。或低垂于霜露,或撼顿于风烟。东海有白木之庙,西河有枯桑之社,北陆以杨叶为关,南陵以梅根作冶。小山则丛桂留人,扶风则长松系马。岂独城临细柳之上,塞落桃林之下。

若乃山河阻绝,飘零离别。拔本垂泪,伤根沥血。火入空心,膏流断节。横洞口而敧卧,顿山腰而半折,文斜者百围冰碎,理正者千寻瓦裂。载瘿衔瘤,藏穿抱穴,木魅睒睗,山精妖孽。

况复风云不感,羁旅无归。未能采葛,还成食薇。沉沦穷巷,芜没荆扉,既伤摇落,弥嗟变衰。《淮南子》云:“木叶落,长年悲。”斯之谓矣。乃歌曰:“建章三月火,黄河万里槎。若非金谷满园树,即是河阳一县花。”桓大司马闻而叹曰:“昔年种柳,依依汉南。今看摇落,凄怆江潭。树犹如此,人何以堪!”

注释:

➀殷仲文:字仲文,陈郡(今河南淮阳)人。东晋大臣、诗人。少有才藻,美容貌。为新安太守。晋安帝元兴元年(402年),桓玄入建康(今江苏南京),仲文弃郡投玄,被用为咨议参军。元兴二年(403年),桓玄废晋安帝,立国号楚,仲文以佐命(辅政)亲贵。元兴三年(404年),桓玄败,仲文随玄西走,至巴陵(今湖南岳阳),叛玄,因奉二后(永安皇后何氏、皇后王氏)投义军,而为镇军长史,转尚书。晋安帝义熙三年(407年),与桓胤、骆球等谋反,被刘裕所杀。《晋书》卷九十九有传。风流:英俊。儒雅:风度温文尔雅。

➁世异时移:桓玄称帝,以殷仲文为咨议将军。后桓玄为刘裕所败,晋安帝复位,仲文上表请罪。此句指此事。

➂东阳:郡名,在今浙江金华。

➃青牛文梓(zǐ):唐徐坚等辑《初学记》引《录异传》载,春秋时秦文公砍伐雍州南山文梓树,断树,有一青牛从中出来,走入泮(pàn)水中。又古人以为树万岁化为青牛。

➄建始:洛阳宫殿名,于建安二十五年(220年)为曹操所建。

➅大夫受职:受封大夫之职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载,秦始皇到泰山封禅时,避雨于松树下,于是封其松为“五大夫”。后以“五大夫”为松树的别名。这里指松。

➆将军坐焉:《后汉书·冯异传》载,东汉将领冯异辅佐刘秀兴汉有功。诸将并坐立功,他常独坐树下,军中称其为“大树将军”。此句指树。

➇苔埋菌压,鸟剥虫穿:指枯树埋没于青苔,上面寄生菌类,被飞鸟剥啄、蛀虫蠹(dù)穿。

➈白木之庙:相传为黄帝葬女处的天仙官,在今河南密县。此地有白皮松,称“白木之庙”。白木,指白皮松。

➉西河:西方黄河上游地区。

⑪社: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。应劭《风俗通义》载,东汉汝南南顿(今河南项城西南)人张助在干枯的空桑中种李,有患目疾者在树荫下休息,其目自愈,于是在此处设庙祭祀。

⑫北陆:泛指北方地区。以杨叶为关:以“杨叶”为关卡之名。

⑬南陵:泛指南方地区。

⑭梅根作冶:以梅树根作冶炼金属时用的燃料。以上四句统言东西南四方,有庙、社、关、冶,都是以木得名的。

⑮拔本垂泪,伤根沥血:拔本、伤根,指拔掉树根,损伤树根。垂泪、泣血,指大树因受到损伤而痛哭流涕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注引《世说》及《曹瞒传》:曹操命花匠移植梨树,“掘之,根伤尽出血。”

⑯火入空心:即空心入火,把干空心的树放入火中。入,放入。空心,树枯朽心空。

⑰膏流断节:指树脂从断节处流出来。膏,树脂。

⑱《淮南子》:又称《淮南鸿烈》,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、李尚等所写的杂家著作,主要阐述道家思想,间糅阴阳、儒、法诸家思想。“木叶落,长年悲“引自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,今本作”见一叶落,而知岁之将暮……故桑叶落而长年悲也“。长年,指老年人。

⑲建章:西汉宫殿名,汉武帝时修建。

⑳三月火:指东汉建武二年(26)建章宫被焚之事。语用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项羽引兵“烧秦宫室,火三月不灭”。

㉑槎(chá):木筏。传说黄河与天河相通,有人乘浮槎上犯牵牛、织女星。晋张华《博物志》:”年年八月,有浮槎往来不失期。“此句是说,建章宫被焚烧时,灰烬在万里黄河中漂流,有如浮槎。

㉒金谷:即金谷园。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,为晋石崇所筑。石崇《思归引序》称园内有”柏木几于万株“。

㉓河阳:晋河南孟州市西北。晋潘岳为河阳令,命满城栽桃树。

㉔桓大司马:指东晋桓温,字元子,晋简文帝时任大司马。《晋书》卷九十八有传。按,桓温为桓玄父,死于宁康元年(373年),早在桓玄篡晋之前,与殷仲文顾槐而叹并非同时,庾信在这里对举殷、桓的话不过是假设之词。

译文

殷仲文英俊多才,温文尔雅,声名传遍天下。当晋朝末年世道时局发生变化的时候,把他外放为东阳太守。他因此而感到很不得志,常常怏怏不乐,曾顾视庭前的槐树而叹息说:“这棵树的枝干分散剥落,看来是毫无生机了!"

譬如白鹿塞坚贞的古松,雍州南山神奇的梓树,根深叶茂,气势磅礴,与山崖内外结成一体。但桂树却枯死了,梧桐也凋败了,这又是因为什么呢?原来它们当初是从很远的地方(三河),从很广阔的园田里移植而来的。它们虽然在汉魏帝王的建始殿前开花,在睢阳梁孝王的东苑里结果。它们虽然能随风发出嶰谷乐器般的声响,枝条拂动而形成《云门》似的舞姿;虽然有凤凰携带幼雏聚集于树上,有鸳鸯围绕左右比翼双飞,不过它们临风怀想,难以忘记故乡的鹤鸣;对月叹息,又好像是听到了三峡的猿啼。

也有些弯曲结疤,上下缠扭的树木,树干粗短得如同蹲在地上的熊虎,枝条柔弱得好像出没嬉水的鱼龙。然而这样无用的树木却被用来制作山形的斗拱,藻绘的梁柱,使匠石看了大吃一惊,公输见了迷惑不解。初步雕凿成型后,竟还要用刻刀做进一步加工,或雕上有鳞有甲的祥龙,或刻成有角有牙的瑞兽。一层层灿烂如碎锦,一片片娇艳如真花。色彩纷呈的花草树木,散布成一团团的云霞。

说到松子、古度、平仲、君迁这类树木,茂盛挺拔,动辄有百顷之多,砍倒复生,往往有千年的树龄。有的树在秦朝曾受封过大夫的官职,有的树在汉朝曾与将军的名字连在一起。但不论是哪种树,它们无不受到苔藓和蕈菌的遮压,无不受到鸟雀和害虫的剥啄。在霜露的侵袭下它们不得不低眉垂首,在风烟的围剿中它们又不得不震颤乃至倒仆。东海一带有座神庙前种着白皮松,西河地区有棵枯干的桑树被奉为社神。北方用杨叶作为关塞的名称,南国又用梅根称呼冶铸的场所。淮南小山的辞赋讲过桂枝遭人攀折,刘琨的《扶风歌》也写过在松树下系马。又何止是在细柳设立过城防,在桃林修建过关塞。

至于山水隔绝,流落在异地他方。被移动的大树流着眼泪,受伤的树根鲜血淋漓。枯死的空心老干时常起火,断裂的节疤处树脂横溢。有的树歪歪斜斜地横卧在山洞口,有的树从中间拦腰折断仰倒在半山坡。纹理偏斜的极粗的树像冰块一样破碎了,纹理端正的极高的树也像瓦片一般断裂了。树身上下长满疙瘩肿瘤,树身内外满是鸟窝虫穴。丛林中有树怪出没闪烁,山野里有鬼魅游荡作祟。

更何况像我这样机运不佳,生逢国难,出使不归,羁旅异朝的人。身居陋巷,荒草掩门。看到草木的凋谢自然会伤心,看到草木的衰老枯死更要哀叹不已。《淮南子》说:“树叶落了说明一年又要过去了,这是使老年人最感伤心的事。”这些话所说的意思正和我现在的心情是一样的啊。于是我作歌唱道:“建章宫的栋梁毁于大火,黄河里的木筏烂在水中。如果不像金谷园中的柏树那样人去园空,也会像河阳县里的桃花那样枯萎不存。”桓大司马听了我的歌恐怕还会大发感慨:“当年栽种的柳树,繁茂可爱。现在看到它们枯败凋零,不能不令人凄伤。在短短的时间里树都老得不成样子了,人又怎么能经受得了年龄的催迫!”

创作背景

梁武帝末,侯景叛乱,庾信时为建康令,率兵御敌,战败。建康失陷,他被迫逃亡江陵,投奔梁元帝萧绎。元帝承圣三年(554年)他奉命出使西魏,抵达长安不久,西魏攻克江陵,杀萧绎;他被留在长安。

江陵失陷后,大批江南名士被俘送长安。西魏恭帝二年(公元555年),王克、沈炯等首批获遣东归。北周武成二年(560年),周、陈南北通好,陈朝即要求北周放还王褒、庾信等十数人,但是别人都陆续遣归了,只有王褒、庾信羁留不遣。

在此期间,庾信时常感怀自己的身世,于是就写作了一篇荡气回肠名流千古的骈赋《枯树赋》。

作品鉴赏

《枯树赋》是一篇骈赋,通篇骈四俪六,抽黄对白,词藻精深敏妙,语言清新流丽,声律谐婉,虽多次换韵,读之仍然音韵铿锵,琅琅上口。全赋以人喻树,以树喻人,借树木由荣到枯,喻自己由少壮到风烛残年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受,苍凉深婉,老练浑成。从而使得“枯树”这一形象成为庾信内心最为生动的表述。

《枯树赋》开头一段,借殷仲文之事以发端,兼切赋题,并有两重用意。首先,殷仲文的身世经历与庾信有相似之处,所以虽是历史人物,却是以作者代言人的身份出场。其次,殷仲文对枯树的慨叹,沉痛而隽永,是早已载入《世说新语》的佳话。以此发端,既显得自然平易,又为全篇奠定了悲凉的抒情基调。第一段在全赋起了序文的作用。

从“至如白鹿贞松”至“散乱烟霞”为第二段。此段写了各种各样的树木,其中有《十三州志》所记的白鹿塞的古松,有《搜神记》所写的“青牛大梓树”等。尽管它们盘根广大,结体山崖,到头来有的消亡了,有的半死不活。

本段紧要之处在于“桂何事而销亡,桐何为而半死”这一疑问。这里既有同类的反衬,更有今昔的对比,而关键在于后者。通过北方贞松、文梓的郁勃生机,自然引发出对桂树、梧桐的萧瑟枯萎的惋惜和疑问。

当桂树、梧桐从原产地移植到帝王之乡,皇宫苑囿时,可谓备极尊宠:“开花建始之殿,落实睢阳之园”,但它们又是不幸的,因为它离开了故土。它们发出的声音如上古乐曲,引来凤凰鸳鸯等象征吉祥的禽鸟。尽管备极荣华,在它们的意识中,始终不能忘却故乡,风朝月夕,不免悲吟。心灵的折磨,使嘉树失去了生机。

这几句隐寓作者本是梁朝之臣,而今流落北朝,飘零异地,不觉年老,像枯树一样,已失去生意。下文转笔写各种不材之木,其中有弯曲臃肿的,也有节疤横生的,加工这种树木,使能工巧匠也望而生畏;但经过一番雕刻砍削之后,居然能雕出诸如“重重碎锦,片片真花;纷披草树,散乱烟霞”之类的美丽图案。无材之木偏偏有用,与此相反,便出现了“材大难为用”的反常现象。

“若夫松子古度”以下至“塞落桃林之下”为第三段。此段写了名目繁多的树木,如松子、古度,平仲、君迁,还有在人事上,秦始皇曾封松树为五大夫,后汉冯异有“大树将军”之号;传说中,有白木之庙,枯桑之社;地理图标出了杨叶、梅根的字样;文学领域更有淮南小山丛桂留人的深情、两晋之交刘琨长松系马的豪迈,以及由于战争而著称的细柳营、桃林塞。

但它们的最终结局,终不免“苔埋菌压,鸟剥虫穿”,枯萎于霜露与风烟之中。惟有以树命名的庙、社、关、冶、塞、营,却能名存后世。这里隐寓着人的年寿有时而尽,荣华止乎其身,惟有名存青史,才可永垂不朽。在洞悉了嘉树与恶木都必然朽落的命运之后,庾信将眼光投向更辽远广阔之处,去书写树木的历史与空间。树木荫蔽着人类,所以人类的历史也留下了树的印痕。

“若乃山河阻绝”至“山精妖孽”为第四段。此段较明显地引入己身的遭遇。世间万般悲苦,莫过于生离和死别;死别则死者长已矣,生离却是漫延剥蚀,一生无法痊愈的伤口。所以“山河阻绝”一段,血泪纵横,火殛膏流,残毁碎裂,妖孽舞蹈,是庾信笔下最惊心动魄的景象。意象诡怪可怖,写法富于象征性,而一韵到底的文字,也分外予人以激烈却又无比压抑的感受。

最后一段,由象征回到自身,代言变为自言,是更明显的自身遭际的感叹。这里有羁旅不归的悲哀,有屈节仕北的惭耻。激烈之后渐归于平静,但平静并非淡泊,而是对命运的承受,或者更确切地说,是忍受。“风云不感”以下六句,对个人经历做了简短的概括后,以“既伤摇落,弥嗟变衰”八字总结了自己的心境,可以看作是全赋的提要。

《淮南子》上所说的“木叶落,长年悲”,引起作者的共鸣,引文意有未尽,作者又自作歌四句:“建章三月火,黄河千里槎。若非金谷满园树,即是河阳一县花。”这四句歌虽句句用典,却句句暗落己身,昔日的繁华已成过眼云烟,剩下的只有飘泊羁旅的孤独与凄凉和无穷无尽的哀伤而已。最后在桓温的几句哀叹中结束了全篇。“树犹如此,人何以堪”,既与赋首的“此树婆娑,生意尽矣”相呼应,又是全篇以树形人的致意之点,读之令人辄唤“奈何”。

全篇的“文眼”,即陆机所说的“一篇之警策”,是“生意尽矣”四字。人至暮年,死亡的阴影无时不在,而早年国破身辱,生活流离的经历,更会加剧心灵的折磨,无材补天而只能沦为玩物的恶木,正是庾信的自我写照。所以赋中流露出悲伤到绝望的的情调,不是偶然的。我们可以说这种情调是不理智甚至偏执的,但若设身处地,就能理解,并进而同情、欣赏这种无理而有情的文字境界。 

传说,天鹅临终时发出的鸣声最美也最凄厉,《枯树赋》就是庾信的天鹅之歌。

《枯树赋》名为咏树,实为咏怀,赋中的许多艺术描写,与他后半生的经历密不可分。赋末由树及人,将写树与喻己有机地结合起来。该赋将简单的叹喟变成丰富具体的形象,并用了很多艺术手段来写树,写各种各样的树,其中有环境的烘托,也有气氛的渲染,写树的遭遇,也写它们拔本伤根的悲哀,语言形象鲜明。作者使用了很多典故,他的典故汇彼多方,屡变屡新,有些用典使人不觉,多数典故,运用得灵活自如,似出己口。

从《枯树赋》可以看出,这时的庾信,眼界宽广、思路开阔,把宫廷、山野、水边、山上的树,名贵的、普通的树都写到了,又把和树有关的典故、以树命名的地方,也都写了出来。庾信善用形象、夸张的语言,鲜明的对比,成功地描写出了各种树木原有的勃勃生机与繁茂雄奇的姿态,以及树木受到的种种摧残和因为摧残而摇落变衰的惨状,使人读后很自然地对树木所受到的摧残产生不平,感到惋惜。

庾信由南入北,在与北朝文化的冲突抵牾中,在江南风气渐去渐远的羁旅之恨中,心中出现了强烈的文化失根之感,而江陵焚书更是一次空前的文化浩劫,在庾信心中留下巨大创痛。“树犹如此,人何以堪”,庾信暮年发出的这一声哀号,也正是其“拔根”、“伤根”之痛的自然反应。

后世影响

前人论咏物诗赋,大多主张要有寄托,咏物而不粘于物:既得物态之真,又有比兴之意,要求对物的描写不即不离,不粘不滞。《枯树赋》处处符合这些写作要求,它对后代,特别是对唐代的咏物诗赋,均有一定影响。如张九龄的《归燕》诗,就是将燕子作为自我形象的写照的。杜甫著名的《古柏行》,也是以树喻人,寄慨遥深,其艺术手法与《枯树赋》一脉相承。

 

篇二:九成宫东台山池赋并序

王勃(唐)

《九成宫东台山池赋》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辞赋名篇。选自王勃《王子安集注》。新唐书地理志:九成宫本隋仁寿宫,贞观五年复置更名。乾封一年,复曰九成宫。周垣千八百步,并置禁苑及府库官寺等。又百官志:龙朔二年,改门下省曰东台。   九成宫东台,地接闲旷,面山临水。尔其松峰桂壑,红泉碧磴(dèng,青石阶)。金石千声,云霞万色。侍郎张公,雅思沈(沉)郁。永怀梓匠(梓匠,木工匠人),式侔(móu,等同)仙造,聿(yù,笔)构(架也)灵廛(chán廛:居也,华丽的建筑。)。纤波(或仙流)成止水之源,拳石俨干霄之状(【行批】用笔有脱乎弹丸之致)。虽流波覆篑(kuì土筐),俯藉(jiè)人机;而布叶攒花,妙同天绘。仆因暇日,滥奉清埃,敢抽南亩之才,聊叙东山之事云尔。辞曰:    若夫金台妙境,玉署(玉堂殿)仙居。酌丹墀(dānchí,赤地也)之晓暇,候青禁之宵馀。骤冲情于月道,飞峻赏于烟墟(【行批】骤字飞字炼)。指山楹(山楹,山中房屋)而思逸,怀水镜而神虚。

既而仰瞻赪(chēng,红色)峤(jiào山道),傍窥黛壑。复嶂烟回,攒溪雾错。伟沉用之兼济,想神功之可作。规叠巘(yǎn,小山别于大山也)于盘龙,宪(法也)飞泉于挂鹤(【行批】规字宪字炼)。覆篑(fù kuì 覆篑 倒一筐土。谓积少成多)而萦岩磴,浮芥而环州(或川)堮(è,边际、界限)。采卷石于溪(或瑶)滨(涯也),搴(或褰)(qiān,撩起)纤珠于绮薄。萍徙楚江之蒂(或带),花转昆墟之萼(【行批】惊字落字炼)。岫蕴玉而虹惊,浦涵珠而星落。美仁智之同归,信高深之纵托(託)。

尔其危岑(cén,山小而高)漏景(或影,光也),曲渚留寒(【行批】漏留假吟四字炼)。高松偃(yǎn,栖)鹤,清篠(xiǎo,筱、筿细竹)吟(或鸣)鸾。被兰丘而结佩,照莲服而披冠。激坳堂(ào táng,见浮芥)于别溆(浦也),引肤寸(fū cùn,云气)于危峦(山小而锐)。

若乃岭横(分)鸡秀(宝鸡山),波连凤液(太液池)。花鸟萦红,蘋(píng,苹)鱼漾碧(【行批】横连萦漾四字炼)。绿衣玄衽(或元,黑色。衽rèn衣前襟),赪(chēng,红色)鳞翠额。在林薮而同欢,望江湖而齐适。

每至(或及夫)景沈(通沉)西崿,月下东滨。峰深夜久,潭静秋新。荷抽水盖,薜引山茵。雪芝献液(津也),露菊倾津(润也)(【行批】深久静新抽引献倾八字)。嗣南商(四皓也)之逸兴,有东海之遐宾(太公避纣典)。保林泉而肆(无忌也)赏,混簪绂(zānfú,冠簪和缨带)而同尘。何濯缨之有地,如攀桂之无因?

【尾评】:“炼句炼字选声选色,无美不备陈。炼法不同,刘彦和论之详矣,特于此篇拈出,其他可以类推。”

 

篇三:郭子仪单骑见虏赋

秦观(北宋)

回纥入寇,汾阳出征(【行批】先点题)。何单骑以见虏,盖临戎而示情。匹马雄趋,方传呼而免胄;诸羌骇瞩,俄下拜以投兵。

方其唐祚中微,胡尘内侮。承范阳猖獗之乱,值永泰因循之主。金缯不足以塞其贪嗜,铠仗不足以止其攘取。云屯三辅(【行批】题前作),但分诸将之兵;乌合万群,难破重围之虏。

子仪(【行批】人间)乃外驰严备,中输至诚。气干霄而直上,身按辔以徐行。于是露刃者胆丧,控弦者骨惊。谓令公尚临于金甲,想可汗未厌于寰瀛。顿释前憾,来寻旧盟。彼何人斯,忽去幢幡之盛;果吾父也,敢论戈甲之精(【行批】题之正面尽于此,以下皆用香腾之笔)?

岂非事方急则难有异谋,军既孤则难拘常法?遭彼虏之悍劲,属我师之困乏;校之力则理必败露,示以诚则意当亲狎。所以彻卫四环,去兵两夹。虽锋无镆邪之锐,而势有泰山之压。据鞍以出,若乘擒虎之骢;失仗而惊,如弃华元之甲。

金石至坚也,以诚可动;天地至大也(【行批】见此学之寔有成效,不同孟浪),以诚可闻。矧尔熊罴之属,困乎蛇豕之群。于是时也,将乘骄而必败,兵不戢则将焚。惟有明信,乃成茂勋。吐蕃(【行批】融疏本事生色)由是而引归,师歼灵夏;仆固于焉而暴卒,祸息并汾。

非不知猛虎无助也,受侮于狐狸;神龙失水也,见侵于蝼蚁。曷为锋镝之交下,遽遗纪纲而不以。盖念至威无恃于张皇,大智不资于恢诡。远同光武,轻行铜马之营;近类曹成,独造国良之垒。

向若怨结不解(【行批】又用番笔),祸连未央;养威严于将军之幕,角技巧于勇士之场。攻且攻兮天变色,战复战兮星动芒。如此则虽骁雄而必弊,顾创病以何长?苻秦夸南伐之师,坐投淝水(【行批】与前自晋引古为证,一正一反,比例确切);新室恃北来之众,立溃昆阳。

固知精击刺者非为将之良;敢杀伐者非用兵之至。况德善之身积,宜福祥之天畀。故中书二十四考焉,由此而致。

【尾评】:“赋以铺陈为正格,宋人每以议论见长。论者訾其为有韵之文。此作逐层腾挪,往复不厌,然每段必有一二工整之语,摹写生动,故虽变唐格而不入破体。”

 

篇四:一生二赋

吴东昱(清朝)

溯道化于鸿蒙,侧端倪于太一。本混混之元精,显生生之妙术。一则神而二则化,悉关河洛之机缄;二为耦而一为奇,遂露阴阳之秘密。盖超超元箸,早参秘本于羲爻;而泼泼生机,难索解人于王弼也。

稽老子之名言,见群生之真本。信说理兮言长,觉为道兮日损。溯原太极之内,惟存一本之包含;观化大造之中,早辟两仪于混沌。二为一对,于此见有开之必先;万实一生,因以悟所推之逾远。

原夫本之一也,乍露于元默之天,渐刻乎浑沦之窍。为数之始而数已生,在象之初而象已肖。位于河图之下,兴六连居;履于洛书之中,与九对照。坤之阖,乾之辟,以一善其转移;天得清,地得宁,无一觇其元妙。即此理而引伸,从所生以参考。见派派之同源,觉头头之是道。天子抱一而万几理,政不苦于更张;圣人贯一而万理明,学无烦于探讨。由百而千而万,数从此推;自寸及尺及寻,度由此造。

然而其生有渐,其理须祥。因而重之,一之生实从二起;观其似者,一之体仍于二藏。析一之形而二即见,分二之势而一转彰。看列象于乾三,何嫌非耦;试肖形于坤六,好咏其相。

机原递引,道本至精。无独以观其变,不贰以妙其生。动静于以异势,刚柔于以殊情。分阴分阳,理已著其健顺;是二是一,象尤贵乎详明。故观平治于一人,先以二公宏其化;而论生成于一岁,须以二至定其程。

由是验辟翕于两间,观诩扬于万物。四象渐著其微芒,八卦遂形其仿佛。五音以吐其和平,六气以畅其香郁。善调剂于七十二候,总征和气之盎和;普吹嘘于三十六宫,遂露生机于鄂不。

方今我皇上德合阴阳,学探元始。读春王而立说,悟子正之元机。逆长至而摛词,发天心之至理(【行批】御制有春王正月说,独取周正,有迎长至论,有复共见天地之心论)。于德之树,信滋长之有因(【行批】有树德务滋论);于道之生,知本原之难已(【行批】有本立而道生论,所引皆嘉庆作)。此所以理参橐吁,无取道德之遗经;义溥苞符,独契羲文之奥旨也。

【尾评】受业周召南读:“谈理处老媪都解,深入浅出,亦雅亦风。”

 

篇五:感士不遇赋并序

陶潜〔魏晋〕

昔董仲舒作《士不遇赋》,司马子长又为之。余尝于三余之日,讲习之暇,读其文,慨然惆怅。夫履信思顺,生人之善行,抱朴守静,君子之笃素。自真风告逝,大伪斯兴,闾阎懈廉退之节,市朝驱易进之心。怀正志道之士,或潜玉于当年;洁己清操之人,或没世以徒勤。故夷皓有“安归”之叹,三闾发“已矣”之哀。悲夫!寓形百年,而瞬息己尽,立行之难,而一城莫赏。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,屡伸而不能己者也。夫导达意气,其惟文乎?抚卷踌躇,遂感而赋之。

咨大块之受气,何斯人之独灵!禀神志以藏照,秉三五而垂名。或击壤以自欢,或大济于苍生;靡潜跃之非分,常傲然以称情。世流浪而遂徂,物群分以相形。密网裁而鱼骇,宏罗制而鸟惊。彼达人之善觉,乃逃禄而归耕。山嶷嶷而怀影,川汪汪而藏声。望轩唐而永叹,甘贫贱以辞荣。淳源汩以长分,美恶分其异途。原百行之攸贵,莫为善之可娱。奉上天之成命,师圣人之遗书。 

发忠孝于君亲,生信义于乡闾。推诚心而获显,不矫然而祈誉。嗟乎!雷同毁异,物恶其上;妙算者谓迷,直道者云妄。坦至公而无猜,卒蒙耻以受谤。虽怀琼而握兰,徒芳洁而谁亮!哀哉!士之不遇,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。独祗修以自勤,岂三省之或废;庶进德以及时,时既至而不惠。无爰生之晤言,念张季之终蔽;愍冯叟于郎署,赖魏守以纳计。虽仅然于必知,亦苦心而旷岁。审夫市之无虎,眩三夫之献说。悼贾傅之秀朗,纤远辔于促界。悲董相之渊致,屡乘危而幸济。感哲人之无偶,泪淋浪以洒袂。承前王之清诲,曰天道之无亲;澄得一以作鉴,恒辅善而佑仁。夷投老以长饥,回早夭而又贫;伤请车以备椁,悲茹薇而殒身;虽好学与行义,何死生之苦辛!疑报德之若兹,惧斯言之虚陈。何旷世之无才,罕无路之不涩。伊古人之慷慨,病奇名之不立。广结发以从政,不愧赏于万邑;屈雄志于戚竖,竟尺土之莫及;留诚信于身后,动众人之悲泣。商尽规以拯弊,言始顺而患入。奚良辰之易倾,胡害胜其乃急!苍昊遐缅,人事无已;有感有昧,畴测其理!宁固穷以济意,不委曲而累己。既轩冕之非荣,岂缊袍之为耻?诚谬会以取拙,且欣然而归止。拥孤襟以毕岁,谢良价于朝市。

这篇赋主旨是抨击当时社会政治的腐朽,与道德风尚的败坏,控诉了古代社会有才华之士不是被埋没,就是遭到毁谤谗害,他们常陷于进退两难的处境。表达了作者“宁固穷以济意,不委曲而累己”,决心保持高尚的道德与纯朴的节操,远离尘俗的思想。全赋情理并茂,语言清新,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。

 

本讲提纲:

一、骈赋

二、骈赋的用韵

三、创作骈赋需要正确使用赋句

四、清魏谦升《二十四赋品》

五、选读几篇骈赋

 

四期赋研班第10讲作业

一、试写一篇骈赋《太行山赋》。用典请注明出处,作业完成时间为两周。   二、作业要求:    1、需切题,力求出新。

2、用韵要符合骈赋押韵的标准,韵部合用以词林正韵为限。

3、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要有平仄的交替,对句相同序位上的字要平仄相对,句脚字平仄相对,同一节奏内不可出现三连平、三连仄。   4、换韵要求一个段落换一个韵,可在段落中根据内容所需换韵。换韵时,需平声韵转仄声韵,仄声韵转平声韵,换韵时需加提引词,以提醒作者注意。

5、紧、壮、长、隔、各种句式合理运用,壮句前需加提引词。6、散句使用得当且不宜过多,(只在开篇和结尾使用)散句可以不入韵。7、节奏应合乎骈句的特点,最后一个节奏为2字或4字,非3字。8、不可以带“兮”字。9、超出4字需加虚词。10、提倡切题用典,遣词古雅。

11、字数300字左右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保持谦虚!哈兰德遭群嘲,斯凯利打坐庆祝,阿森纳133天后复仇
下一篇:忽然叛逆的乖孩子: 青春期对大脑的影响你了解多少?

Powered by 凯利公式十大必胜技巧公式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